“做好‘土特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近日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报告厅中回响。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右木理论宣讲团于2025年11月10日走进四川农业大学校园,为百余名本科生带来“竹编新生——做好‘土特产’文章,让非遗竹艺点亮乡村未来”主题宣讲,让非遗竹编在青春视野中焕发新生。

宣讲现场,主讲人冉森涵以“竹”为媒,从“根脉”“焕新”“致远”三大板块,系统讲述了竹编技艺的历史脉络、现代转型与未来展望。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竹席,到当代“以竹代塑”的生态理念;从老匠人赵思进六十年的坚守,到返乡青年肖瑶的创业故事;从道明竹艺村的文旅融合,到AI智能生成的竹编纹样……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勾勒出竹编从“农用具”到“生活美学”的华丽转身,展现了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

“原来非遗不只是‘老手艺’,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位在场学生在互动环节感慨道,“竹编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还能带动就业、促进增收,让我对‘土特产’三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不少人在宣讲后表示,希望未来能参与非遗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四川农业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宣讲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普及,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思政课。通过讲述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专业所学与乡土资源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右木理论宣讲团的合作,推动更多“非遗+乡村振兴”主题课程走进课堂,助力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右木理论宣讲团也将持续聚焦“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校园、社区与乡村,用青年之声讲好中国故事,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