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顺利举行。学科负责人邝良锋主持本次会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全体新生全程参与,为新生开启了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的“第一课”。
聚焦学科特色:明晰定位,锚定研究方向
会议伊始,邝良锋老师以“精准对接新生需求”为出发点,深入了解全体新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及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核心动因,为后续针对性指导奠定基础。随后,邝良锋老师系统梳理了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发展脉络,并针对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重点阐述本专业在“农村农业发展”“农村治理现代化”“基层党建创新”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核心方向,为新生未来的学术规划指明了清晰路径,帮助他们快速找准专业定位与自身研究的结合点。
夯实理论根基:明确方法,强调读写结合
在理论学习指导环节,邝良锋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学习,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地基’”。他要求新生既要扎实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又要结合学科特点,广泛拓展党建理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的书目,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体系。
针对专业学习“有难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特点,邝良锋老师给出具体阅读方法:一是要“精挑细选,反复精读”,从众多著作中甄选至少20本基础性经典著作,并选取至少四本逐字逐句研读,做到学深悟透;二是要“按需拓展,专题阅读”,围绕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献,实现知识的精准积累;三是要“拒绝局限,广泛涉猎”,既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向,也不能困于单一领域,需以开放视野吸收多学科知识。
“读书笔记是学术积累的关键载体。”邝良锋老师特别强调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一方面要“边读边记”,及时记录阅读中的思考、疑问与感悟,避免知识遗忘;另一方面要“定期回顾”,在读完一段时间后重新梳理笔记,通过反思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要“以写促学”,在大量理论输入的基础上,主动开展学术写作练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逐步提升学术输出水平,真正将专业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
规划研究生涯:明确目标,细化三年路径
邝良锋老师指出各位同学应有一个三年学术性研究的总体安排,并督促大家应该制定三年读研规划。强调应定时阅读国内外前沿文献,撰写读书笔记。以命题作文入手,学习相关研究方法并能熟练操作。协助导师完成科研活动,为论文发表做准备。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做好就业或者深造的准备。
此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内容丰富、指导性强,不仅帮助2025级新生快速了解学科、明确方向,更让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规划思路。相信全体新生将以此次教育为起点,珍惜研究生时光,树立高远志向,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节奏,顺利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开启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术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