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下午,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前往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开展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党员们深刻感悟战旗村从传统农业村到乡村振兴样板村的发展蝶变,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同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本次党日活动由学院张艳玲老师、冯义强老师带队,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一、探寻乡村振兴“战旗路径”
在战旗村初心馆中,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战旗村原名集凤大队,因在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而得名战旗村。战旗村在其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之下,从2007年抓住城乡统筹改革机遇建设新型社区,到2015年敲响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战旗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发展起乡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等文旅项目,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8万元,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到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的蜕变。在2021年6月战旗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其“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二、解码党员引领的“红色引擎”
战旗村十分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党员同志们对战旗村党建工作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战旗村创造性的提出了“三问三亮六带头”、“三诺三办两评议”、党建工作的七个满覆盖、村级监督的“四个一”等工作机制。其中“三问三亮”是战旗村党建工作机制的核心部分,即通过“问入党初心、问作用发挥、问群众口碑”,党员对照党章查摆问题171条,制定整改措施;以“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为抓手,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政策宣讲,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此外,“三问三亮”也较好地激发党员担当作为,86岁老党员冯家祥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与壹里老街改造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党员担当,让支部党员深受触动。

讲解结束后,党员们主动深入战旗村街巷阡陌,实地探访乡村十八坊的传统技艺、第五季香境的文旅融合、农田果园里的智慧农业、村民新居的幸福生活,深刻感受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成效。

此次党日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乡村振兴现场教学,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为支部党员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将以战旗村党员为标杆,把“三问三亮”融入日常,在基层服务中亮身份、在专业研究中攻难关、在乡村振兴中显担当,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