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场馆里的大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石棉开展“红色征程 强国有我”思政主题社会实践

“老一辈建设者不怕牺牲、勇于开拓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争先,一路向前。”“大渡河畔英雄多,他们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砥砺拼搏的勇士。”2024年5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共186人赴雅安石棉开展“红色征程 强国有我”思政主题社会实践,将课堂“搬”出教室,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红色教育基地双向奔赴的“场馆里的大思政课”。

师生们首先来到川矿记忆文化区,深刻领悟四川石棉矿从1950年建立到2006年改制完成的60余载奋斗历程中留下的“不怕牺牲、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川矿精神实质。“1957年,规范化的国营企业四川石棉矿年产量达到8762吨,占全国出口石棉总量的87.45%,生产方式手工和体力走向机械作业”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看着长达2.1米,重达300公斤的“石棉王”,生物2022级5班的赵傲雪同学难掩内心的激动,她说“今天之前根本不知道有个‘石棉矿’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大贡献”,水利2022级1班的潘楠同学也认为“四川石棉矿肩负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思政课教师代表马国华在现场教学中回应了学生“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石达开和红军两支队伍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的疑惑,通过“四点相似”和“十点不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论断的科学内涵。

在新开放的“红军长征在四川”馆,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通过大量实物和复原场景,全面了解了这段“总里程21000余里,转战地域30余万平方公里”的艰辛征程。化学2022级5班的赵汉笙对红军战斗时用过的枪炮、大刀尤为感兴趣,驻足渡船旁,他发出了感慨:“交战对手重点打击冲在最前面对己方威胁最大的突击力量,这是军事常理,冲在最前面的牺牲概率最高,但十七勇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不畏流血牺牲‘敢为人先’和‘志在必得’的革命英雄气概太伟大了”。

“信仰坚定就是力量,团结同心就是希望,激流勇进就是胜利”,当年为红军介绍渡河“水情”的“宋秀才”宋大顺的曾孙、纪念馆副馆长宋福刚向师生们解读了红军长征大渡河‘勇士’精神的内涵。依托现代科技的运用,不少同学现场体验了“发电报”“过草地”项目,还有的同学坐上了仿造的渡船,在声光电模拟中“沉浸”进入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现场”。


集体参观结束后,全体师生来到纪念碑前,大学生艺术团播音主持分团的同学现场朗诵《川西雄魂》,“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突不破的天险”引发师生强烈的共鸣,化学2022级4班的刘渝钶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认为,大渡河上孤舟勇,踩波踏浪杀敌寇,先进政党的领导,敢打敢拼的军队,远见卓绝的指挥、英勇顽强的作风,是红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高会在总结中谈到,时代在发展,精神却永存,当下长征精神和大渡河“勇士精神”正在接续传承,希望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砥砺拼搏的勇士。


据悉,本次实践是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红色实践育人,讲好“场馆里的大思政课”的实际举措。通过实地“看、听、诵、讲、言”,思政课堂不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而是师生共同追寻“四史”遗迹、探寻“四史”脉络的过程,在“场馆”里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真切感悟中学习和掌握理论,引导学生发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更加积极昂扬的状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



作者:何宇 刘渝钶 审核:颜怀坤     2024/05/14(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我院研究生参加科技小院与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性指示精神
 

版权所有 © 2018-2024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