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5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联合组织40余名师生赴建川博物馆开展校外实践,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所见所感让理论入脑入心。
此次实践活动采用集体参观+自主参观的模式,先由讲解员带领大家重点参观“奋斗与辉煌——中国共产党百年礼赞”与“5.12抗震救灾纪念馆”两个场馆,再由同学自主参观博物馆内其他场馆,在统一学习领会的同时,充分尊重同学们的兴趣,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同学们自主感悟“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的博物馆主题,以达到实践目的。
在参观五层楼的百年礼赞场馆过程中,同学们时而漫步阅览,时而驻足凝望,积极与导游互动,思考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受益良多,其中一位同学感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使我深受感动和启示。从最初的十几个党员到现在的9500多万党员,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初心和使命,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不断奋斗,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历史传奇。我深深地感受到从党的成立开始,共产党人就始终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真理,始终坚定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这种初心和使命永远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除此之外,同学们在5.12抗震救灾纪念馆中更是感慨颇多,一路上只有导游的低沉的讲解声和轻薄的脚步声,一幕幕人间惨状被再现与同学眼前,沉默却振聋发聩。一位同学眼中饱含泪水的说到“地震固然是生灵涂炭的毁灭性灾害,而地震中生命的保护与人性高尚的闪光,让我深刻体味到生命的宝贵以及人性的美好。再脆弱的肉体,在这一刻都能散发光芒。在这个关键时刻,人类间就没有产生沟壑和隔阂,都团结一心,像一盏明灯照耀着各自的周遭。” 目睹了地震带来的生灵涂炭后,更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生命和人性的美好在灾难面前代表了人类最为美好的一面。地震加深与提醒了人类在全球共处时需要采取我们最高尚的精神来面对所面对的挑战,这一理念将激励人类不断地向前迈进,达成共同目标,而这一刻的生命与人性的特殊象征,必定是这场灾难中最为不可磨灭的亮点。”
实践设置了现场教学环节,由何宇副教授在“辉煌巨变”场馆前为大家讲授改革开放历程及成就。同学们表示,表示听取了讲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立足新时代,需要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集体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三五成群,散开在博物馆园区内自行参观抗日战争、红军长征、军事国防等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览,感悟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一位同学在实践结束时意犹未尽:“此次参观建川博物馆提高了我的爱国爱党情感和使命感,还培养了我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