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张铭垚,男,汉族,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曾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研究生党员标兵、研究生会先进工作者、成都市学生会组织优秀工作人员等荣誉奖励。
风起于青萍之末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在校研会工作的两年,是张铭垚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两年。“并肩成长,是我在担任学生干部时的美好感受。”张铭垚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工作经历。话虽如此,在同学们的眼中,认真负责的张铭垚是如“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为确保大家有效接收信息并积极配合工作,张铭垚总是“24小时”在线,做处理各类信息的第一人。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总是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即使后来成长为第十七届研究生会执行主席,他也依然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并注重组织氛围的营造,时常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组织第一次研究生优秀标兵答辩是让张铭垚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很多事情对他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张铭垚负责和宣传部一起设计优标海报,从字体大小、排版方式到具体图文内容呈现,他都精益求精,不断和同学们进行协调磨合,最终圆满完成研究生优标答辩。
除了在校研究生会任职外,张铭垚还担任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研究生班班长一职。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申请帮扶时候,张铭垚的身影总能出现在学院办公室,他不断与同学、学院积极沟通,确保有困难同学的权益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张铭垚常常对同学“一对一”进行就业工作推荐,在同学们即将毕业面临工作的困惑时期帮助同学们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除了在学校学生工作奉献自我外,张铭垚还喜欢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以“小我”奉献“大社会”,志愿服务时长累计500余小时。10月8日,因疫情防控需要,学校紧急发布了一则召集志愿者的通知。张铭垚主动“请缨”前往崇州“战场”,展现出党员担当。在接到紧急通知时,张铭垚并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任务,更没有考虑什么回报,只是觉得那里需要他,于是抱着服务同学的心,最终选择了一往无前。“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同学们隔离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每天拎着十余斤重的保温箱往返在楼层之间为同学们配送餐食,2万+的微信步数和汗水浸湿了的衣衫都是张铭垚辛苦付出的见证。在奉献中寻找自己的意义,也正是这份全心服务师生的热忱,成就了现在的张铭垚。
浪成于微澜之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即使胸怀报国志,亦念点滴之功。在川农的七年,张铭垚迎来了自己的厚积薄发,研究生入学以来,张铭垚通过自主申报、合作申报等形式主持、主研省、市、院级课题7项,发表期刊论文2篇,参与专业相关学术竞赛、会议获奖多项,但回首起点,进行学术研究对于张铭垚来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生涯之初,彼时的张铭垚尚未对课题申报书的写作规范等有深入的了解,导致自己的初投并未取得预想的成绩。而看见身边的同学已经成果申报课题,成为课题主持人时,张铭垚心里感受到了与别人的差距,只能投向羡慕的目光,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暗自下定决心,绝不放弃。在之后的时间里,挑灯夜战是他的常态,图书馆是他的第二个家。张铭垚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以了解学界的前沿研究方向,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他更加积极主动向同学虚心学习请教,并与同学进行课题资源共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形成学术共同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抛弃不放弃,越努力越幸运。最终,张铭垚实现了自己的突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课题到账经费最多的研究生,这一次他也成为了别人所羡慕的对象。正是这样的坚忍不拔,张铭垚在课题申报的过程中全方位锻炼了自我学术能力,依托课题项目先后获得了北京交通大学第三十一届慧光杯研究生学术论坛三等奖、首届中国应用法学高峰论坛征文比赛三等奖等学术奖励。也许,这也就是奋斗的意义。在众多繁杂、困难的项目中一次次锤炼自己,在放弃的边缘再多鼓励自己一次,结果,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习之余,张铭垚喜欢和朋友们一同出游,感受成都细腻的蜀地文化,这是他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待人真诚的他,也时常给遇到困惑的师弟师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课题申报书如何撰写?”“论文选题如何进行?”“科研竞赛如何准备?”小到论文的基本格式问题,大到课题申报的方向性问题,张铭垚总是亲力亲为,为师弟师妹分享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与亲身经验。而问到他为何倾情奉献时,他却只是微笑地说,“我只是想让我的师弟师妹们比我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