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学校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一流农大新篇章的意见》和重点任务清单以及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落实学校中层干部会议精神,围绕2023年学院重点工作任务,善谋实干、凝心聚力,通过实施“五大计划”,构建有利于形成和发扬优势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对“双一流”建设的贡献度,回应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要求与高期待。
一、实施党建领航计划,激发学院发展的源动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政治堡垒和思想阵地的地位,强化理论引路、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职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及学校2023年重点工作,明晰学院2023年努力方向。全面推进“三进”工作,巩固拓展“三全育人”综改成果。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前哨站,抢占制高点,及时解答回应与关切,化解新的矛盾冲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全面落实校内巡察整改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建设,探索建立研究生党员示范承诺践诺管理制度,开展支委培训,构建“一支部一特色”工作格局,精心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用得妙”的具有鲜明马院风范的“良品优法”。
二、实施师资引育计划,提高学院前行的续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是保证学院发展水平、提升学院发展质量的宝贵资源,是学院前行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学院从学科队伍“稳存量”“扩增量”两个方面入手,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正积极引进、努力建设一批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团队;以学科发展为导向,遴选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为其成长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加大引进优秀博士和高端人才力度,加快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力度,加大青年教师培育力度,完善“传帮带”制度,创新推进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继续完善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育管理制度、院领导主动联系青年教师制度等,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考评机制,开展教研室主任选聘改革,力争锻造一支方向明确、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实施思政课程精品锻造计划,增强学院建设的品牌力。
为满足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求,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着力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持续打造“大国三农”形势与政策课程品牌,紧锣密鼓地开展《大国三农》《思政实践课》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以召开学院一流课程申报启动会为契机,凝心聚力下足“绣花”功夫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新增1-2门省级一流课程。扎实推进省级“精彩一课”讲课比赛备战,持续抓好“大学生领航计划”,力争实现新突破。召开教学成果培育研讨会,完善学院教学成果培育与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成果培育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互动,组织开展2-3次校际备课会,积极争取承办课程教学研究会年会;推行院、教研室两级公开课制度,持续推进思政课“一课一品”,着力打造“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话语表达提升‘感染力’、言行一致彰显‘人格力’的精彩课堂。
四、实施“四维一体”学科提振计划,提升学院精进的硬实力。
按照“加强融合、凸显特色”的思路,采用“内外发力、齐头并进”相结合的方式,凝聚学科建设合力,构建学科建设大格局。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授权点培育建设契机,瞄准平台建设、项目申报、会议组织、研究生培养四个方向出击。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实现省级科研平台的突破。突出专业特色,新建2-3个乡村振兴观测点,鼓励学院教师深入一线深入调研。强化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与指导,力争在项目立项上实现新突破。组织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召开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会,落实落细新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就业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促进学院的健康发展。
五、实施“两翼并进”社会服务计划,助推学院智库的影响力。
坚持将学科优势、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显性力量,不断完善“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研究与服务中心”运行机制。一方面“讲”在基层,组建思政课教师理论宣讲专家团,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级理论政策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凸显思想理论魅力。另一方面“谋”于现实,组建马理论、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智库团队,聚焦企事业单位党建、地方区域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积极建言献策,借力产学研融合,实现理论成果向服务社会的发展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