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铮铮铁骨与血肉之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八十年后,在这片曾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沃土上,川农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当代使命紧密相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与学校水稻研究所共创的“稻香映丰华”课程思政横向合作品牌,推出精心摄制的主题影片。该作品将农业科技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在碧绿稻田中追溯抗战精神,于躬身稼穑间展现川农人的使命担当,为纪念抗战胜利献上一份独特的、充满泥土芬芳的厚礼。
剧本打磨,千锤百炼
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源于幕后的精益求精。在拍摄前夕,教研室团队成员杨珩、聂娟、尚爽等人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们多方查找史料,走访专家,三易其稿,书写出一代代川农人学农强国的动人故事,有力诠释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风雨无阻,全情奉献
暑期本是休假之时,整个团队却开启了“战斗模式”。教研室主任张祖䶮与成员黄岑玥连续多日与剧组商讨拍摄细节,确保万无一失。正在休产假的团队成员赵海伦,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担任主演,并提前反复研读剧本、演练动作。多名水稻所在读研究生的本色出演,更为影片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七月的四川,暑气逼人,时有大雨,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捕捉科研人员第一线的工作状态,教研室主任张祖䶮带领教师们,走进了烈日炙烤下的校园和雨水连绵的试验田。为了精准呈现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参与拍摄的教师们对一个场景反复打磨数十遍。为了还原科研人员风雨无阻的日常,他们忍受着蚊虫叮咬,在雨水中一遍遍走位。正是这份集体的汗水,凝聚成了这部充满感染力的影像作品。

团队成员演绎水稻所师生风雨无阻进行科学研究的画面
场景还原,力求本真
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水稻人真实工作环境和状态的“本色”记录。在教研室与水稻所的紧密协作下,拍摄前的道具与场景准备细致入微。从周开达院士雕像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场地,到实验室、办公室、试验田等核心场所;从科研人员日常穿戴的草帽、雨靴,到工作日记、水稻病株标本……大到环境,小到用具,无一不是科研工作者现实工作状态的复刻。

团队成员演绎水稻所师生夜以继日进行科学研究的画面
拍摄过程中,镜头也最大程度还原了川农科研人最本真的模样。画面中,参演的教师们与科研人融为一体,他们满是泥泞的裤脚,被稻叶割破的手指,眼中的疲惫与坚毅……所有这些细节,都让人深切感受到,每一粒丰收的稻谷背后,都凝结着无数科研人员默默无闻的付出与坚守。
精神传承,接续奋斗
“稻香映丰华”主题影片,也是一部精神传承的生动教材。它勾勒出的是老、中、青三代川农科研人接续奋斗的壮丽画卷。
以杨开渠、杨允奎、周开达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怀着报国兴农之志,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投入毕生心血。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马均教授、李平教授、李仕贵教授、陈学伟教授为代表的科研骨干承前启后,是当前科研攻关的中流砥柱。他们继承了前辈的衣钵,直面新时期粮食安全的挑战,在夜以继日的科研工作中砥砺前行,展现了新时代川农学者的担当。
青年学子则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影片中,他们充满活力地穿梭于实验室与田间,虚心求教,大胆探索。在思政教育与科研实践的融合中,他们将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准备接过强国建设的接力棒。
这三代人的同框,跨越了时间,连缀起从抗战救国到科技兴国的精神航道,生动演绎了“奋斗”一词的生生不息。
教研团队倾力打造的“稻香映丰华”课程思政特色品牌与主题影片,正是对这一号召的坚定回答。它奏响思政强音,让抗战精神在稻穗飘扬中焕发新生,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