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学院于11月16日组织雅安校区100余名学生代表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级教学实践基地——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开展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场馆里的思政课”。本次活动由学院思政课实践教研室主任何宇、毛中特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孟志宏带队,雅安教学部主任李迪慧、副主任李雕,毛中特教研室邵紫瑛等老师共同参与指导。

石棉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成功强渡天险大渡河,书写了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现场教学、数字体验等方式,引导青年学生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活动的首站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及其新馆——“红军长征在四川”展厅。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学生代表莫夏丽、陈悠阳首先进行了题为“血性映征途”和“大渡天险孤舟勇”的微讲述。他们深情回顾了红军长征途经雅安时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乘坐孤舟奋勇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随后,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有序参观了各个展厅。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系统展现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特别是强渡大渡河的伟大奇迹,深刻揭示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超的军事智慧。同学们驻足凝视,认真聆听,不时记录、思考,深刻体悟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为增强学习体验,纪念馆引入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师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了现场VR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历”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沉浸式感受了长征的艰苦卓绝。最令同学们感到震撼的是,大家还有机会坐上按原样复制的翘首木船,在现场“数字强渡大渡河”的声光电效果中,模拟体验当年红军勇士在汹涌波涛中奋勇强渡的情景。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使书本上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让长征精神更加深刻地印入心田。




期间,老师们一行与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邱建华在会议室就“数字博物馆+数字思政”展开交流研讨。双方在课程思政案例编写、讲解技能竞赛、数字共享课程研发等方面达成共识。孟志宏向馆方介绍了我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数字化发展经验,何宇结合《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下一步改革方案和馆方商讨了“革命文物进校园进课堂”“大中小讲解员大赛”等事项。邱建华馆长表示,纪念馆将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支持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此次安顺场思政课实践之行,是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学生代表邱晨桐认为,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场馆,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学们能更真切地理解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内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和沉浸式体验,对红军长征的辉煌历程和伟大精神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必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