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至8月1日,学院院长何思妤率学院社会实践团队7人,赴攀枝花市仁和区,开展为期5天“基层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暑期社会实践。仁和区作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区域,坚持把牢党建工作的“方向盘”,着力构建“党建+”的引领作用和工作模式,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其发展态势不仅关乎本地治理成效,也对全市、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选取仁和区作为调研地点,旨在深入基层,学习三线建设,探寻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案例。


溯源历史强信念,深入基层谋发展
调研期间,团队首站走进三线建设博物馆,学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感悟地区发展历史底蕴。后深入大龙潭彝族乡、大田镇、平地镇等多个乡镇村社,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在基层切身考察仁和区基层党建如何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创新组织模式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将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发展动力。
座谈交流聚众智,思想碰撞明方向
7月31日下午,在仁和区委政府开展“基层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座谈会上,各乡镇书记依次介绍了本乡镇党建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特色做法与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更全面的区域图景。随后,调研组结合前期走访调查和理论思考,围绕“党建如何有效引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集体收益分配如何更好体现公平与效率”、“如何激活乡土人才活力”等关键问题,与仁和区的基层干部们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交流。
总结升华凝共识,仁和启示启新程
座谈会最后,何院长代表实践团队做了总结性发言,对仁和区的高度重视、周密安排以及各位基层干部的真诚分享表示衷心感谢。何思妤指出,仁和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宝贵富矿。展望未来,她提出三点深化合作的愿景,一要让思政课堂扎根仁和沃土,将三线精神、基层实干案例、乡亲故事引入大学课堂,组织学生赴仁和开展“初心课”、“产业链课”、“文化传承课”,真切感知“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真理。二要把研究论文写在共富一线,联合聚焦“基层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课题,提炼“党建强链、带动产业兴链”的“仁和方案”,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经验。三要携手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推动研究生驻村实践、田间地头做课题,邀请仁和“田秀才”、“土专家”进思政讲堂,实现理论实践深度互促。
共绘蓝图聚合力,校地联动谱新篇
仁和区与会领导高度认同何院长的总结与建议,认为这为助力当地党建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并热切期待与川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合作,共促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本次调研圆满收官,既为学院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素材,也为仁和区注入了高校智慧。双方坚信,在党建引领下,仁和区集体经济将迎来更广阔前景,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