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雅安、成都、都江堰三校区本科生及教师代表,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开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端稳天府粮仓饭碗”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实地走访、现场讲解为载体,将思政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天府粮仓”的振兴密码。
上午9时整,活动在永丰村文化大院正式启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室主任何宇教授主持开场:“永丰村是四川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也是‘天府粮仓’的核心区。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这里,就是要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何宇教授的话语拉开了活动序幕。
广场上,全国人大代表、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对我校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永丰村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强调:“永丰村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承担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我们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践路径,建成全省最大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推动亩产从十年前的800斤跃升至1200斤。今天,很荣幸能迎来川农大师生走进这片'科技兴农'试验田,共同见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随后,“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首届“四有”好老师、“四川省最美教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马均教授以“欢迎同学们到永丰来”为开场白,结合自身参与四川粮食生产的科研经历,向学生们阐释了永丰村从“传统农业村”到“高标准农田示范村”的蜕变逻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项技术,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希望大家带着问题看、带着思考学。”

在马均教授的带领下,师生们首先走进永丰村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是高校与乡村的‘联结点’,研究生常驻这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马均教授边走边介绍,从水稻品种改良到智慧农业设备应用,从土壤监测到病虫害防治,小院里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紧密相关。学生们围在试验田边,认真记录着“藏粮于技”的实践案例。

紧接着,永丰村讲解员接过“导览棒”,带领师生走进村史馆与供销社。村史馆内,老照片、旧农具与现代化农业模型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永丰村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历史跨越;供销社里,从传统农资供应到电商助农平台的升级,让学生们看到了农村经济活力的“源头活水”。参观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发出感慨:“原来‘天府粮仓’的背后,是几代人接力奋斗的结果!”。
活动尾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高会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既是对课堂理论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知农爱农强农’情怀的培育。希望同学们以永丰村为‘镜子’,把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努力成为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力量。”

此次活动是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眼见为实”感受“中国饭碗”的底气,更以鲜活案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