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研室指导学生成功入选共青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宣讲团自2024年10月成功入选以来,在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带领下,共开展宣讲活动15场,采取“进学校—进场馆—进基层”的三级宣讲模式,在邓萍故居、天全县红军纪念馆、雅安市兴贤小学、江姐村等实践教育基地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思政课堂,围绕遵义会议精神与乡村全面振兴主题,面向学生、游客、村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分众化宣讲、校地协同育人等创新形式,探索出一条"红色精神铸魂+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
追寻铁血足迹:在长征路上感悟初心使命
在邓萍故居,宣讲团成员依托馆内136张历史展板与144张珍贵照片,手持遵义会议会址模型,重点解析1935年邓萍率部参与遵义战役的军事部署与遵义会议见证了转折中的真理光芒。展柜中陈列的《红星报》影印件,清晰记载着"遵义大捷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的战果,印证了遵义会议后红军从被动转向主动的战略质变。

天全县红军纪念馆内,300余件长征文物与《强渡大渡河》沉浸式影片交相辉映。宣讲团在此开设遵义会议精神"移动微党课",成员赵冠西与两位小小讲解员一同讲授老船头战斗的经过以及小红军王小军为解救群众,英勇献身的事迹,宣讲团负责人芮博堃同学表示,小小讲解员人小志坚,她们在讲述中流露出的对英烈的崇敬感染了在场的大学生,真正体现出“讲英雄故事 做强国少年”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传承精神火炬:让抗战文化照亮新征程
"同学们请看这盏煤油灯,梁思成先生正是在它的微光下完成《中国建筑史》手稿。"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宣讲团成员手持复原的民国时期测绘仪器,重现抗战学者"文化救亡"场景。通过"文物活化+情景剧"形式,将"学术报国"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与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相联结,现场游客纷纷驻足记录。
赋能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江姐村,宣讲团成员先后参观村史馆、农田基地,进行遵义会议精神与红岩精神的领读学习。在村口与村民亲切交流,通过对比展示土地改革时期的"地契"与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流转合同",向村民解读《乡村振兴促进法》政策要点。"三权分置让土地活起来,就像当年土改让农民站起来!"村民刘大叔在互动问答中豁然开朗。

在天全县思经镇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宣讲团结合遵义会议精神新时代体现,面向养殖户们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解"千万工程"经验,园区工作人员也现场展示了鲟鱼养殖技术实践,这种"技术示范+理论阐释"模式,让养殖户直观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

大山铺镇供电所内,青年职工与宣讲团成员共学《红岩》选段。通过对照"江姐绣红旗"与"电力保供攻坚"案例,探讨如何将红岩精神结合遵义会议精神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服务实践。

深化铸魂育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格局
在雅安市兴贤小学二年级一班,宣讲团创新遵义会议精神宣讲模式,播放遵义会议3D动画《伟大转折》并设计"时空信箱"互动装置,引导小学生为"少年邓萍"撰写回信。"我要像红军小战士一样勇敢!"刘霈霖小同学在信中写道。二年级一班班主任李云红老师对本次宣讲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宣讲团带来的"党史动漫+手工实践"课程,让红色教育更契合儿童认知规律,有效增强了小同学们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实践教研室主任何宇教授指出:"为期半年多的宣讲实践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枢纽,构建'历史事件场景化还原——会议精神学理化阐释——时代价值具象化呈现'的三阶育人模型,下一步将深化‘红绿融合’实践模式,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青春答卷,打造贯通四川红色脉络的思政教育矩阵。"
原文链接:http://dicn.china.com.cn/web/cmszx/detail2_2025_04/27/450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