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大学生互联网+支教服务探索

                                              


四川农业大学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所在院系 管理学院 a

财务管理 a

学生姓名 李昕冉

完成时间 20202 a

 

 

乡村振兴下大学生互联网+支教服务探索

李昕冉

 

[摘要]目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来看,仍存在一定分布不均的现象,而大学生支教对于平衡地区的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支教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踊跃加入支教队伍,但空间、时间限制的传统支教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志愿服务需求,教学资源、志愿者管理、宣传方式等也都有待丰富和完善。为适应支教事业发展,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为乡村孩子授课,以加强支教管理,同时丰富支教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互联网+支教,乡村振兴,教育

 

1、研究背景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列入“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而高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性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在我国教育扶贫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支教团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时代特色,在扶持偏远地区基础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大学生志愿性支教模式仍以传统支教为主,通过志愿者到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进行教学和相关工作来帮助当地儿童获得相对优质的教育,

  1. 社会实践内容

    本次支教实践活动在112日,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12学生带队到成都市蒲江县寿安镇进行为期八天的支教活动,在以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与传统义务支教的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的延伸,实现大学生教育载体的有效拓展,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旨在丰富教学内容传播知识。

  2. 传统支教模式存在问题

    (一)支教时间空间受限,课程连续性有待加强

    在传统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一般定期、定点进行支教服务,但在此期间志愿者不仅要熟悉儿童情况,还要适应当地支教环境。支教服务时间转瞬即逝,使未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无法继续完成,同时造成缺乏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

    (二)教学资源有待丰富,优质资源有待加强

    传统支教教学质量往往依靠于志愿者本身能力,形式单一,同时未能有效共享在师资力量方面,且传统支教招募范围有限,很多优秀志愿者考虑到时间等因素,无法参与其中;因此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有待加强。

    (三)宣传方式单一,影响范围较窄

    传统支教主要通过当地的报社、电视台、专题网站等进行深度报道,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在网络上的影响范围较小,结合新媒体平台方面需要创新,网络宣传方面需要持久,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有待加强。

    4.调研结果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网民规模截至2018 6 月已高达 8.02 亿,且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互联网+ 支教模式正是针对当下时代特点,因此本次支教活动以此为教学方法,发现相对于传统支教来讲,互联网 +支教模式是对教学成果的强有力的补充,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拓展乡村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社会关注度和支教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更多志愿者踊跃加入到支教活动中。

    (一)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强课程的连续性

    经过选拔的志愿者能够定时通过互联网对落后地区的儿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零距离支教,不必受到时空约束,同时也增强了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具有更持久、广泛、高效的特点。同时,志愿者熟悉支教儿童的学习情况,更有利于课后辅导和情感交流的延续。

    (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弥补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据研究表明,对西部偏远地区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校教育设施较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若能通过互联网,能够大范围、多选择的招募优质志愿者,整合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

    (三)传播支教成果,扩大支教影响力

    互联网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支教的发展。比如,通过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流行的新媒体平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支教活动的社会关注度,激发大众的参与感,扩大支教的影响力。

  3. 实践启示

    互联网 + 支教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实践平台,同时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本领也有显著的成效。也能向落后地区输送了大批优质教育资源,让当地儿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有效弥补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对当地教育现状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传统支教的基础上,互联网+”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支教的可持续发展,让支教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

     

     

     

    参考文献:

     

    [1]卢宁.“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77-79.

     

    [2]马明镜,周柳芝,马永春.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支教”模式的探索[J].智库时代,2020(04):205-206.

    [3] 卢宁,吴松 ,李晗杰 .“互联网+”视域下大贫困地区儿童义务支教的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16(2):111-114.

    [4]朱景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204.

     

 

作者:     2020/06/01(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抗疫社区志愿工作有感
下一条:追寻红色足迹,坚信改革开放,砥砺初心使命——学校思政课教师开展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研修
 

版权所有 © 2018-2024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