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社区志愿工作有感

                                              


四川农业大学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抗疫社区志愿工作有感

谢瑞菡a

完成时间 20204a


 

 

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多不胜数,《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其中有不少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军,背后就有重要影响因素——瘟疫。《三国志》载: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四川钓鱼城坚守达36年之久。《元史》记载,在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征时,驻合州之钓鱼山,军中大疫,方议班师。明末清初,1641—1643年北京连年大疫: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今年,随着春节的到来,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人们陷入恐慌。国家不断防控,集中精力防控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本校也鼓励学生利用寒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然而临近春节,疫情在武汉爆发,原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取消,学院积极组织师生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我当然也随部门和班级的节奏写了加油稿。可是后来我发现,全民凝聚一心为武汉、为中国加油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若想要为抗击疫情真正付出自己的力量且行之有效并不是一个加油稿、几句加油的口号就可以做到,于是我开始思考仅以自己的弱小力量到底能做什么。通过广泛收集信息,积极报名,我成功参与了社区的抗战疫情志愿工作,协助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在社区定点服务。

一.社会实践内容简介

(一)活动简介

临近春节,疫情在武汉爆发,全国范围内进行防控。此次活动为政府在社区设定的卡点疫情防控工作,有政府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有招募的志愿者一起工作,负责登记信息以及监督居民戴口罩的情况。

(二)活动实践过程内容简介

21日到320日,从抗疫工作到网课开始之前,我全天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网课开始之后,我每天中午以及下午放学后在卡点处值班。我的工作主要是在社区的卡点位置驻守,登记进出人员的信息,检查出入证明,监督人们戴口罩的情况,登记进出车辆的信息后手动打开围杆为车辆放行。

二.问题及分析

工作看似很简单易操作,也挺无聊枯燥,但真正实践后发现面对社区大众,再简单的工作要想有序实施都得考验工作人员的耐心情商,是一门大学问。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县城,人们大多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生活得闲散,并没有太多危机意识,当然也可能与小县城的口罩供应不足,人们获取口罩的渠道较少有关。很多居民都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也一直以我们县城尚未出现病例为由不戴口罩,每次悉心劝导都会有人不以为意。我所在的卡点处是好几个小区的必经之路,春节期间,难免有亲朋好友串门,或许只是来送个礼物,为了保证信息收集到位,只要进出小区都须登记,但是很多这种情况的居民总认为没什么必要,觉得很麻烦浪费时间,觉得是多此一举,更有甚者小看疫情的严重性,主观判断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冠冕荒唐的形式主义反没有用处还阻碍他们。这时我们难免有些心寒,很希望居民们理解配合社区工作。但是我们本就是社区工作者,要面对的就是最基层的问题,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保障居民的安全,这样的误解是常态,我们得理性劝导,尽职尽责。

三.感悟与心得

经历了这次志愿工作,我真正体会到了“服务精神”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意义。虽然我只是去感受了一段时间,相比真正政府工作人员的艰辛来说微不足道,但正是亲自参与其中,才会有尽管一点点的感同身受。以前总说基层工作者为人民服务,我自己也有未来做公务员的计划,真正实践才发现,服务精神不是空口号,基层工作人员看似干着很简单的工作,实则伴随着他们敬业精神的是日复一日或许人们都未察觉到的服务精神,只有真正沉下心,服务意识深深烙印在心理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好做牢。回顾以往,有时在基层工作者在社区挨家挨户走访做一些需要我们配合的简单工作时,流程稍有繁琐,我们就会有不满情绪,或许是未曾亲身感受,所以不能主动想象到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繁琐,多么考验耐心。至此,我决定以后对人对事都多一点理解包容,少一点利己的不耐烦。

参与了战役志愿服务工作、体会基层工作的艰辛后也心生一种成就感和参与感,在人心惶惶的疫情期间,大家都闭关保护自己,毅然决定出来参与抗疫其实也并非处于很高尚的奉献精神,只是想亲身参与,对于整个疫情最严重的阶段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处在室外却没有在家里一出门就怕感染的恐慌中,而是肩负小小却又不平凡的责任让我仿佛暂时忘记了作为个体应有的恐慌,因为要面对的是保证群体安全的任务。

此次疫情,和大众一样,看到了在前线的白衣天使浴血奋战与死神抢人,参与抗疫,也更是看到了为抗疫奔波的每一个岗位工作者的艰辛,都为着共同的目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善尽美。

 

 

 

 

作者:     2020/06/01(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厚植“三农”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条:乡村振兴下大学生互联网+支教服务探索
 

版权所有 © 2018-2024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