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 (必修)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总学分: 3学分  总学时: 40学时

开课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负责人:张祖䶮

课程师资:16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讲授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课程建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础上,同时也为后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提供史实支撑与时代背景铺垫。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适应以下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争议性、进步性;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五)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习近平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辅之以板书。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两部分组成。课程平时考核由课程论文等环节组成;课终考核为卷面考核(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课终考核成绩。

 

五、 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导言 (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重点、难点:

1.近代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

1.1 中国近代史综述

1.2 中国现代史综述

1.3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4学时)

教学目标:

1.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2.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难点:

1.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历程。

2.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

1.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1.1.1 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1.1.2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1.3 鸦片战争的爆发

1.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2.1 军事侵略

1.2.2 政治控制

1.2.3 经济掠夺

1.2.4 文化渗透

1.3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1.3.1 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3.2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4.1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4.2 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1.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

2.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2.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2.1.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 洋务运动的兴衰

2.1.1 洋务事业的兴办

2.1.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2.3.1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2.3.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作的努力,认识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

重点、难点:

1.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所作的努力。

2.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3.1.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 三民主义的提出

3.1.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2.1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3.2.2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3.3.1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6学时)

教学目标:

1.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2.重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重点、难点:

1.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关系。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4.1.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4.1.3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4.2.1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3.1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4.3.2 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4.3.3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5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掌握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程。

重点、难点:

1.讲清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和探索中曲折前进。

2.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5.1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5.1.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

5.1.2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5.2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5.2.1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5.2.2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5.2.3 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8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人民在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中,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赢得了战争胜利;

2.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讲清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

1.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重点论述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6.1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6.1.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6.1.2 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6.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6.2.1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6.2.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6.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6.3.1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6.4.2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6.5.1 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6学时)

教学目标:

1.阐明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推翻发动统治的斗争及其基本经验;

2.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3.深刻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重点、难点:

1.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推翻发动统治的斗争及其基本经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7.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7.1.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战争

7.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2.1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1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7.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7.4.1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学时 线上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4.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5.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重点、难点:

1.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改造的必要性。

2.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成就与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8.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8.1.1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8.1.2 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8.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8.2.1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8.2.2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8.2.3 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8.2.4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8.3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8.3.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8.3.2 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8.3.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8.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8.4.1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4.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8.5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8.5.1 “大跃进和初步纠正“左的错误

8.5.2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8.5.3 “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8.5.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3学时 线上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背景和原因。

2.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3. 认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难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1 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1.2 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

10.1.3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0.2.1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0.2.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4 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10.2.5 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

10.2.6 邓小平南方谈话

10.3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10.3.1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

10.3.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3.4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10.3.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0.4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10.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0.4.3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0.4.4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学时 线上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清晰认知。

重点、难点: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2.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11.1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1.1.2 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

11.1.3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1.1.4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1.1.5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1.1.6 全面加强国家安全

11.2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11.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1.2.2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11.2.3 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11.2.4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11.2.5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1.2.6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3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1.3.1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1.3.2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11.3.3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11.3.4 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11.3.5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草案)

作者:张祖䶮     2023/04/20(Top) 返回页面顶端
 
 

版权所有 © 2018-2024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