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

【标题】:《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签定的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重要文献。中葡双方根据1985年5月23日中葡新闻公报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1986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北京揭开谈判的序幕,拟定了谈判的议事日程。经过多轮谈判,两国政府于1987年3月26日在北京草签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葡萄牙总理卡瓦科·席尔瓦代表政府分别在联合声明上签字。1987年6月2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根据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授权,决定批准赵紫阳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包括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的基本政策的具体说明》,以及附件二:《关于过渡时期的安排》,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四号公布于众。《联合声明》对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主权之后的澳门政治经济制度、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司法、高度自主权等等,作了明确规定,在《联合声明》生效时成立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保证《联合声明》的有效实施,并为1999年政权的交接创造妥善的条件。


【标题】:《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内容】: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草签,同年12月19日由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正式签字。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还在联合声明中宣布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将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实的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资金进出自由。港币继续流通,自由兑换。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签订有关协定。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自行签发出入香港的旅行证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维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上述基本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之,并在50年内不变。


【标题】:《南京条约》
【内容】:
这个条约是英国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英国夺占中国沿海岛屿,蓄谋已久。18世纪末期,英国使节就向清朝提出过割让海岛的要求,遭到拒绝。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和19世纪初对华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英国侵占中国海岛的要求更加强烈。首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于1834年提出夺占香港岛的主张。鸦片走私商人如威廉渣旬(怡和行创办人之一)等,更是侵占香港岛的狂热鼓吹者。1840年,英国为了破坏林则徐等所主持的禁烟运动,悍然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入侵中国。次年1月,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威胁广州。清朝大臣琦善在恐吓下擅自与英国订立《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及赔款。但是,中英双方的政府都没有承认《穿鼻草约》,清廷还下令将擅自割地的琦善革职锁拿。英国一方面推翻《穿鼻草约》,另方面却于1841年1月26日,以武力强行占领香港岛,在岛上升起英国国旗,随后便张贴布告,硬说香港岛已归英国所有。1842年英国继续扩大侵略战争,英军直迫南京城下。清政府屈辱求和。这年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第3款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但这已是在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岛1年半之后了。
  在割占南九龙后不久,英国又进一步图谋占领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岛屿和水域。一些英国军官和资本家相继提出攫取整个九龙半岛的建议。1894年冬天,港督威廉·罗便臣向英殖民部提出了扩界的具体方案,要将“香港边界推广到大鹏湾、后海湾”一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在华划定势力范围的狂潮,竞相强租我国重要港口。1898年4月,英政府指令在对华外交中以“贪”“狠”出名的驻华英使窦纳乐,向清廷提出扩展香港界址的要求。李鸿章在谈判中屈服于窦氏的威力,于同年6月9日订立了由窦纳乐一手草拟、不许稍改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此约,清政府把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岛屿(现在称为“新界”),还有大鹏湾和深圳湾海域都租借给英国,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所以,连英国学者、香港大学教授史维理也指出:这个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因为只有一方从中得到好处……而且缔约双方并非处于平等谈判地位”。当英方接管“新界”时,当地人民曾经进行勇敢反抗。英方得陇望蜀,竟于1899年5月派兵强占深圳,还发出布告说什么深圳已属英国。后来由于遭到东莞、新安人民的抗击,以及其他原因,英军才撤回深圳河以南。


【标题】:爱国主义
【内容】:
  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人们热爱祖国的感情、信念以及表现为追求、意志、道德和政治原则等维护和发展祖国的价值的意向的通称。列宁称它为“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类在社会生活的早期,随着定居的乡土生活的发展,便产生一种爱故乡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步演变为一种比较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爱。它包括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热爱勤劳勇敢的人民,对祖国的前途、命运的关心,以及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坚定信念。但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超阶级的社会意识,它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带有阶级的局限性。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同国际主义相结合,它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既反对外国侵略者,热爱自己的祖国,进行忠诚的卫国战争,也反对本国资产阶级对其他民族的压迫,支持别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者的所谓“爱国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幌子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沙文主义,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推行霸权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服务的。这种“爱国主义”是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根本对立的。


【标题】:按劳分配
【内容】:
  指社会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其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这一原则是通过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和津贴、联产计酬等形式来实现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基本分配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一原则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标题】:按生产要素分配
【内容】: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出租土地带来的收入是地租;资本带来的收入是利润或利息;劳动带来的收入是工资等。实行这种分配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题】:澳门问题
【内容】:
  澳门(别名濠镜、濠江、海镜、镜湖、香山澳等)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旧属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管辖。1535年(明嘉靖14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明嘉靖32年)葡萄牙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葡乘机扩大其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和1864年又先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定《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文。但后来中葡双方未就葡占澳门的界址达成协议。1928年,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通告葡方,中葡条约“已期满无效”,葡方不同意,但表示愿谈判修改现约。经谈判双方于当年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对关税、商务等重新做了规定,但未涉及澳门归属问题。此后,葡占领并管理澳门的状况并未改变。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后,1976年葡萄牙修改宪法,承认澳门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并给予澳门政府行政、经济、财政和立法的自治权。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中葡关系发展良好。1986年6月底开始中葡会谈。经过四轮谈判,圆满解决澳门问题。于1987年4月13日正式签署《中葡联合声明》,又经1988年1月15日正式换文生效,澳门开始进入过渡期,至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恢复在澳门行使主权。


【标题】:霸权主义
【内容】:
  少数帝国主义超级大国或受帝国主义政策影响的国家,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压制弱小国家,干涉别国内政,侵占别国领土,妄图主宰他国、称霸世界或地区的方针、政策。在古希腊文中,霸权主义一词指个别大的城邦对其它城邦加以控制和支配,后来泛指一些有实力优势的国家野蛮地干涉、控制他国主权和独立的政策。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帝国主义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列宁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而这种政策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附属国、战略要地、势力范围等互相角逐、互相倾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集团由于沙文主义思想严重也会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样构成了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宁的重要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争夺,正是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任务。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并和世界人民一道保卫世界和平。



【标题】:社会主义
【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社会主义”一词,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作为思潮的名称,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学说。此外,“社会主义”仍有各种含义和用法,如空想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它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指导的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有反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产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产品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扩大和普及。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总体上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制度已经建立并得到巩固,国家动员和组织一切积极因素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和文化,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国防。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为此,必须不断地进行各项改革,发展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方面地改善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准备条件。


【标题】:超级大国
【内容】:
  实力远居于一般国家之上、以谋求世界霸权为其对外政策的大国。超级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掠夺者,超级大国的出现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现象。一个国家是否是超级大国,一要看它是否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这种军事、经济实力足以能干预国家局势和地区冲突;二是看它是否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奉行霸权主义政策,或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和颠覆活动。这两个方面密切结合,但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只有军事、经济强大的大国才有能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才有独霸世界、左右世界局势的企图。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经济大国必然是超级大国。


【标题】:打中国牌
【内容】:
  在国际间外交活动中,利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去遏制其他国家的一种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都想利用中国,拉住中国,去压服或遏制对方,以扩展自己的势力。这是国际间外交活动中一种不正常的方针和方法。邓小平在1984年5月29日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既不同苏联恢复同盟关系,也不同美国结成战略关系;既不参加苏联组织的军事集团,也不参加美国组织的军事集团;既不联合苏联反对美国,也不联合美国反对苏联。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因此,中国极力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打中国牌。


【标题】:大民族主义
【图片】:NO_2798.jpg
【内容】:
  大民族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权思想,也是种族歧视的一个表现。在多民族国家,当大民族的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时,统治阶级往往凭借国家强制力强大的民族力量胁迫少数民族,强调民族优势和民族特权,歧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否定民族平等原则的错误思想,实际上是剥削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思想往往渗透于民族成员的头脑中,成为大民族同少数民族平等与团结的障碍和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民族主义突出地表现为大汉族主义,各少数民族被视为化外蛮夷和偏邦小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体的民族政策,大民族主义得到扼制。但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大民族主义的思想在汉族和其他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社会主义时期发展民族关系的一项障碍,更对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大反作用。因此,我们处理民族关系时,必须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特别注重反对大民族主义。


【标题】:大跃进
【内容】:
  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中盲目掀起的跃进运动。亦称“大跃进”运动。1958年初,在国内外和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党内毛泽东等一些中央和地方负责人滋长了骄做自满和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情绪。在1958年1月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并进而提出“大跃进”。2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继续批判“反冒进”,并制定了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标志着经济工作中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开始发展起来。5月召开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争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即要达到1070万吨。会后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大炼钢铁运动”。在大炼钢铁的同时,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到重大损失。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全党着手解决“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高指标、浮夸风等问题。但是,从1959年8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后,经济工作中“左”倾思想又发展起来。直到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才被迫停止。“大跃进”的出发点是想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跃进中也重点抓了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加快了一些建设步伐。但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国情认识不足,过分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使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困难和挫折。这种违背价值规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标题】:党的领导
【内容】:
  共产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统帅和引导作用。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斗争历史中形成的。在中国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途径是:把党的主张通过国家机关和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向国家机关推荐主要干部;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标题】:党风
【内容】:
  一个政党及其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作风。亦称党的风格或作风。这些作风,反映着党的正确的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工作态度、生活作风以及道德水平。它既是党员党性的表现,又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中的表现。党风的理论,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党风的概念,但他们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列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风的思想,并与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相结合的列宁主义的工作作风。毛泽东1942年2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所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中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要完成党内整顿学风的任务,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作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他认为,学风、文风也是党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有没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能不能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能否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关键问题,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标题】:第一生产力
【内容】:
  指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推动作用。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战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经验后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既继承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同时又揭示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第一位变革作用”。这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以效益为中心的内含扩大再生产的轨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揭示了科技进步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首要动力这一深刻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创造性的结论,是邓小平同志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针对生产力发展变化诸因素的一次划时代的认识。正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作用;体现着邓小平理论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总之“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全党和全社会都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为知识分子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口号,是对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充分肯定。



【标题】:多极化趋势
【内容】:
  指世界格局在两极体制瓦解后向多极体制发展的总趋势,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前苏联解体是导致两极格局终结和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直接原因,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生深刻变化是导致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两极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美苏两大集团内部都开始出现独立倾向。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大战略力量经济实力发生变化,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中地位和作用的消长。日本、西欧的崛起,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东亚经济异军突起,从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多种国际力量既斗争又合作、既竞争又协调的新时期。目前,多极化正在加速形成,主要战略力量己初见端倪。



【标题】: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内容】:
  与“公民”相对称的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独立的社会组织,称为法人实体;按法人成立的目的、方式、结构形式和内容,法人实体可以分为国家法人、集体法人、社团法人等。竞争主体则是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的经济行为主体。由于这些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存在着谋求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因而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它们往往能够对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做出能动、灵敏、迅速的反应,并能够相应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具有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特征的企业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才是真正的市场运行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把现有的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标题】:翻两番
内容】:
  1979年12月,前来我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同邓小平会谈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意味着什么?邓小平回答说,是不是可以确定为这样一个目标,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1000元美金,算个小康水平。当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元美金,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要增加三倍”才能达到1000元美金的水平。当时还未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三倍,实际也就是翻两番的意思。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正式提出:“经过20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设想为党和政府所采纳。在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阐述了这个20年的新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对于翻两番,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国际上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总成果,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进一步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开始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出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到199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600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1000亿元。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在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时,开始正式用国民生产总值计算。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完全改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翻两番的意义很大。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从总量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翻两番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



【标题】:腐败

【内容】:
  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所谓“公共权力”,既包括政府权力,也包括行业权力、岗位权力。所谓“滥用公共权力”则包括掌握政府权力或行业权力、岗位权力的人滥用,也包括不掌握政府权力或行业权力、岗位权力而通过行贿来滥用。腐败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腐败的基本特征是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关系。构成腐败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目的、行动、后果。



【标题】:干部“四化”
【内容】:
  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四化”方针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四化”方针是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党中央确定的。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在接见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强调,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确立之后,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已经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了,最大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的问题。要选拥护三中全会的,讲党性的,身体好的年轻的同志来接班。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又着重讲了接班人问题,提出选好接班人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要培养选拔专业人才。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一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这期间,叶剑英、陈云也提出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各级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就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党的十二大,把干部队伍“四化”写入党章,使它成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四化”方针的基本内容是:干部的革命化,是对干部的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的总要求。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并能联系实际地指导自己的工作;要有坚强的党性,对党的工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不利用职权谋私利,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坚强的组织性和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干部的年轻化,是对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基本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这是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对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梯次配备,使新老干部交替稳定进行。干部的知识化,是对干部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的要求。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及管理知识,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从根本上改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重视选拔和使用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充实各级领导班子,从而提高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水平。干部的专业化,是对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干部应当成为有专业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精通业务的内行、专家。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熟悉和精通本部门的专业,以便领导好本部门的工作。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干部的革命化是首要条件。邓小平明确指出:“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坚持干部革命化的实质,是为了确保党、国家、军队的各级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使党的路线能畅通无阻地贯彻执行。同时,也要坚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干部队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四大把坚持反腐败斗争作为干部“四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指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中级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并且带头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标题】:港人治港
【内容】:
  这是中国政府有关主管官员解释中国政府对香港回归后有关政策的形象说法。所谓“港人”,是指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居留权并有资格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发的载明此项权利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者。所谓“港人治港”,就是指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立法机关将由当地人(即“港人”)组成,内地不派干部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立法机关工作。



【标题】:个人崇拜
【图片】:NO_5281.jpg
【内容】:
  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对待人民群众和个人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之一。表现为崇拜个别人物,把个别人物看做是超群的天才、神、创世的英雄。个人崇拜是一切剥削阶级用以愚弄和欺骗人民群众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个人崇拜是不相容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英雄人物也是群众斗争实践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人民需要有能够代表他们利益和意志并站在历史斗争的前列领导他们前进的先进人物,但这与把个别的领导人物当作“超人”来崇拜,是截然不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反对个人崇拜仍然是严肃任务。个人崇拜是过去人类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种腐朽的思想残余,它不仅在剥削阶级中间,而且在小资产阶级中间也有基础。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即使剥削阶级消灭了,小生产已经由集体经济代替了,而个人崇拜这个思想残余还会在人们的头脑中长期存在,还有可能给国家许多工作人员,甚至某些领袖人物以影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任何政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如果骄傲起来,脱离集体领导,脱离人民群众,把个人凌驾于党之上,独断专行,个人崇拜现象就会滋长起来,不单会使无产阶级的领袖犯严重错误,革命事业也会造成巨大损失。



【标题】:工农联盟
【内容】:
  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人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农民实行的革命联合。在无产阶级的整个革命事业中,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就必须关注自己的同盟军问题。革命首先要分清敌我友。只有团结朋友去孤立、分化和瓦解敌人,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工农两大阶级虽然经济地位和劳动条件不同,各有自己的阶级特点,但他们都是劳动者,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和天然的历史关系,因此,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最伟大的同盟军。工农两大阶级能否结成巩固的联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工农联盟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和最高原则,没有巩固的工农联盟就没有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思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农民的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会发生冲突,“因此,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7页)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工人和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毛泽东根据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83页)这个联盟将保证我们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事业,胜利完成战胜资本主义和消灭一切剥削的事业。中国的工农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标题】:工业化

【内容】:
  所谓工业化,是相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言的,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具,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大,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所谓生产商品化,是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言的,主要指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产品,社会生产实现了高度的分工和协作,由市场机制来对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任何产品生产都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把全社会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商品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化的主要优点是节约劳动,促进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是指整个生产在全社会范围内联成一个整体,分工发达、协作紧密,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不能单独存在,需要同其他部门进行物质、信息交流。生产现代化是指生产力高度发达,用人类现代化先进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它是相对于生产力落后而言的。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技术角度而言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是从社会联系的角度而言的。



【标题】:共产风

【内容】:
  在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出现了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三收款为主要内容的“左”倾错误。“大”,指人民公社的规模大;“公”,指公有化程度高;“平”,指搞平均主义,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调”主要指县级无偿调走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财物、劳动;“收款”,指银行方面,把许多农村中的贷款一律收回。由于当时曾经把这些做法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故称之为“共产风”。它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界限,违背了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解众利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片面夸大主观努力作用的结果,给党风和建设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



【标题】:共产主义道德水平
【内容】:
人类社会最高道德水准,也是无产阶级的道德,它最初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中间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反映,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高尚的道德。它的本质特征是集体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要求人们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意志,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同享幸福的基础之上;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度,最终解放自己。它吸取了历史上人民群众的优秀道德传统,形成一种全新的、为无产阶级社会服务的道德。它要求人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具有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的献身勇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提倡共产主义的道德,培养和提高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道德水平,是现阶段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我国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标题】:共产主义信念

【内容】:
指对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原则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并有了情感基础而产生的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和坚定信心的思想意识,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成熟的标志,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促进一切革命者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懈地奋斗;道德信念就是坚信共产主义道德一定会成为人们的自觉的行为准则,并在实践中以此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根本所在。


【标题】:股份合作制
【内容】:
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具体地说,是一种融股份制与合作制为一体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其基本特征是:(1)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人;(2)企业职工个人股与法人股、国家股、集体股相结合,以职工个人股份为主,本企业之外的人员一般不得入股;(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4)股东当家与职工民主管理相结合,既实行股权平等的一股一票的股东大会制度,由它选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决定企业的经营者;同时又实行一人一票的职工大会制度,凡涉及企业公共积累、职工保险、福利基金等关系到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由职工大会决定。实践证明,实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国有小型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标题】:股份制
【内容】:
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集股筹措资本或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资本或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是实现资本或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形式之一。股份制所体现的仅仅是所有制关系的一种外部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这种经营方式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我国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股份制是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新颖而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


【标题】:国民生产总值

【内容】: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在我国它相当于国民收入加全国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各个不创造国民收入的服务部门的收入总和。许多国家把它当作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指标。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这个指标来综合地反映全国经济活动的总成果。中国过去不使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综合指标。为了进行国际比较,目前已有分析地加以利用。


【标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处理一切国家相互之间关系的准则,简称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12月的中印两国政府关于双方关系的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以此作为解决中印关系的政治基础。这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印度政府代表团表示愿意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并将五项原则载入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之中。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又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世以后,在国际政治交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不久后的中缅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公报上,也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双方关系的准则。1955年5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1956年11月1日,我国就苏联关于波匈事件的声明发表声明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在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和革命不能输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国家不论大小,民族无论经济文化发达还是落后,都应一律平等。反对压迫和剥削的不平等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侵略别国主权的行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因为它抓住了国际关系中最实质的问题,即平等和平互利的问题。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间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平等互利则是各国在正常关系中进行交流合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奉行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各国间的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之点是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产物,具有这一历史潮流的鲜明特征。它反对几个世纪以来所谓“文明世界”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对外政策和观念,为建立崭新的平等、和平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稳定国际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交往,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完全符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已经逐步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既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也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关系。


【标题】:和平统一祖国的9条方针

【内容】: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2周年国庆前夕,又欣逢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首先向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国外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问候。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得到全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国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台湾海峡出现了和缓气氛。现在,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1、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2、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6、台湾地方财政遇到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9、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烈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不仅是祖国大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样是台湾各族同胞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且有利于远东和世界和平。
  我们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促进全民族大团结早日实现,共享民族荣誉。希望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继续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为统一祖国贡献力量。
  我们希望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同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为列祖列宗争光,为子孙后代造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标题】:宏观调控体系
【图片】:NO_1566.jpg
【内容】:
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从全局上和总体上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系统。宏观调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1)宏观调控主体,即国家和各级政府;(2)宏观调控机构,即宏观调控主体发挥调控职能的具体组织形式;(3)宏观调控目标,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其核心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4)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指导、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实施间接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为此,就必须本着精简增效的原则,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计划、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国有资产体制的改革。



【标题】:混合所有制

作者:     2014/09/21(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毛泽东思想-----论文集
下一条:邓小平理论----典型事例
 

版权所有 © 2018-2024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